并购重组使上市公司低成本转型升级、收购资产贡献业绩,部分概念炒作也使并购重组股成为股价操作的“重灾区”。投资机会之外,鱼目混珠者值得监管层和投资者的警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任育超 “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现在你没有停牌重组或者筹划重组,那么你就OUT了。”一个投行微信群里同行们聊的一句话,描述出了当前资本市场的一座“热岛”。
是的,在这轮7年熊尽而来的牛市中,并购重组已然狂舞。5月23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半年过渡期到期。这半年来,也是取消事前审核等简政放权后,并购重组井喷的半年。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5月21日,A股市场中,仅重大资产重组就达306起,涉及金额8677.36亿元,分别达到去年全年数字的1.6倍和2倍,创出了历史新高。
与之伴随的,是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航资本、大智慧、东方财富等惹人瞩目的“牛股”频出。并购重组助力上市公司股价爆发,资金追捧锻造一众百元股,股价动辄翻番甚至更多。
这场A股史无前例的并购重组狂欢,不仅形成了一个“财富流水线”,对于实体经济,并购重组更是承载着转型使命。在监管层一次次祭出支持政策以及市场的示范效应下,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经并购重组在经济新常态中率先启动更新换代和发展壮大,在淘汰老旧产能的同时亦在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并购重组“水泵”,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血液正在不断地被输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这轮牛市温床里国家产业经济的“非关机更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比起其他方式更为快速和直接。
不过,并购重组使上市公司低成本转型升级、收购资产贡献业绩,部分概念炒作也使并购重组股成为股价操作的“重灾区”。投资机会之外,鱼目混珠者值得监管层和投资者的警惕。
重组狂舞
进入2015年以来,发轫于这轮牛市的重组潮越发汹涌。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沪深两市年内共发生重大重组事件306起,涉及金额8677.36亿元,其中,既包括战略合作、横向整合之类的业务扩张,也有包括买壳上市、业务转型之类的业务升级。
在并购重组渐成规模的2014年全年,沪深两市仅有重大重组事件187起,所涉及资金也仅为4324.55亿元。
在今年,日益多元化的重组目的下,体量不一的重组事件相继发生,大到760亿元的中国南车合并中国北车,小到不足亿元的艾派克收购SCC,在如今的市场上,体量的大小已经不能成为左右重组关注度的因素,相反,概念才能吸引投资者的追随目光。
泰亚股份收购恺英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月16日晚间,泰亚股份披露了重组预案,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股权转让等一系列交易,实现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借壳上市,交易完成后,泰亚股份将会从一个生产鞋底的“屌丝”企业摇身变为“高大上”的互联网游戏公司。
这类旧模式企业转型新经济的并购重组,正是市场最喜爱的概念。在泰亚股份复牌之后,迅速的录入16个涨停板,股价也从停牌前的14.41元直接拉升至目前的56.16元,翻了近4番。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华图教育借壳*ST新都收获15个涨停板,凯撒同盛借壳易食股份收获14个涨停板,美年大健康借壳江苏三友收获近20个涨停板……每个涨停板背后,都是资金对于转型概念的追逐。
据统计,2014年涨幅前100名的股票中(剔除新股),72%的公司在近两年有并购重组行为。今年以来每个月度涨幅前十的股票,都有并购重组股唱主角。
在这些重组中,民企担当了毋庸置疑的主角,据Wind数据显示,在今年以来至5月21日的306起重组中,共有231起主角是民企,重组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和制造业行业,重组目的集中在横向整合、垂直整合和多元化战略。
而去年开始蓬勃发展的国企重组,今年也继续了去年的态势,75起国企并购重组占了全部重大重组比例的25%,尤其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刺激下,市场投资者对央企整合的信心迅速提高。4月27日,受“央企改革数量有望缩减至40家”传闻影响,两桶油领衔“中字头”概念股集体涨停,导致当日沪指迎来百点上攻,一举突破4500点。
目前,并购重组的功效在企业业绩上已经得到体现。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1日,有99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5年中报业绩预告,预喜公司家数合计达662家,占比为66.87%。
其中,中钢国际、顺荣三七、海翔药业、深圳惠程等多家涉及重组的公司中报业绩同比增幅在30倍以上,甚至中钢国际预计同比增长达到15,647.26%-19,534.08%,为已公布业绩预告公司中增幅最高的公司,究其原因,即为重大重组置入资产带来的业绩增长。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