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政经要闻 部委发布 数据发布 地方新政

头条 重磅推荐 A股动态 每经视点 公告速递 海外市场 名家观点 融资盘龙虎榜 金牌分析师

头条 科技 消费品 能源 TMT观察站 航空 交通 食品 医疗 热门

头条 中国政策 全球央行 市场 外汇 银行 保险 机构 观点 要闻

头条 重点推荐 理财课堂 理财产品 牛人访谈 邮币卡观察哨 财富人物 理财问答

头条 媒体聚焦 每日精选 体娱播报 图片新闻 财经观察 科技新知 社会广角

头条 热点 公司行业 新车 观点 汽车美女 原创报道

头条 记者在路上 经济大势 商业评论 投资策略 公共治理 全球经济 每经书会 作者推荐 专题探讨

头条 地方时评 区域焦点 招商动态 地方新政 产业热点 城市 县城 新区 西部 长三角

头条 时装 游艇 高球会 户外 红酒 典藏 艺术品

热点关注 图片故事 人物报道 天下看图 国内视点 趣闻 赏心悦目

商业评论

存款“失踪”银行不能免责 0

存款“失踪”原因有多种,当然需要分清不同情况、性质、责任处理,但银行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不法分子”身上。例如,“揽储至上”的经营观念就存在隐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钱存入银行是最安全的资产保值手段。不过,这一最安全手段现在也面临存款“失踪”的风险。日前,河北石家庄的一些储户在某国有大行的大额存款就突然“不翼而飞”。而2014年以来,已有浙江、河南、湖南、四川、河北等地发生存款丢失案件,涉及数十位个人储户及一些A股上市公司。

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住户存款是最主要的资产形式。存款“失踪”频发,不免让人开始担心资产安全,虽然这类案件仍属少数个案。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存款往往是被不法分子乃至银行内部人员通过各种手段非法盗取,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些不法分子以高息为诱饵诈骗客户资金。尽管几乎所有银行都声称没有开展高息揽储业务,但是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拉拢储户不惜“贴息存款”——在现有的利率限定之外,给储户额外承诺利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储户日渐热衷“货比三家”,选择利率更高的银行进行选择性存款,而银行“贴息存款”这一暗箱操作行为也愈发公开。一些不法分子正是以此为诱饵,并将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拉下水,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使这种金融犯罪越来越多发。

不容否认的是,存款“丢失”有储户自身的原因,那就是盲目信任“银行工作人员”、轻易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就拿河北受害者王丽为例,与其说经不起“银行正式员工”梁某的软磨硬泡,还不如说经不起“国有大行”10%的年息诱惑,结果自己的千万存款只剩下了124元。但银行是否可以因为“不法分子诈骗”而免责?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单内容,也对银行对存款的保管责任有明文规定。但是,对存款被冒领、丢失应如何处理均无具体规定,多数商业银行往往将责任推到“不法分子”“员工个人”甚至是“临时工”身上。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确定是银行、储户还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十分困难,所以大多数“存款失踪案件”的索赔都陷入了漫长的司法纠纷中。

存款“失踪”原因有多种,当然需要分清不同情况、性质、责任处理,但银行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不法分子”身上。例如,“揽储至上”的经营观念就存在隐患。有的银行为了拉存款,在利息之外还给予大额存款2%-4%的“好处费”,而其中有些存款从一开始就落入了犯罪分子的骗局。另外,有的银行相关制度执行不严,将定期存款定性为低风险类业务,在业务办理时通常存在放宽审核、违章操作、对账不严等行为,为不法分子留下操作空间。从法律层面分析,储户与银行间构成的是储蓄合同关系,除非储户参与诈骗活动,否则银行至少要承担部分责任。这类案件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一大提醒,不论是什么情况,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更加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利益,也要更加有效地防范各种针对存款人的犯罪行为。

提及诈骗,公众无不深恶痛绝,但我们面临的诈骗风险又无处不在。除了存款诈骗,还有网络诈骗、销售诈骗、婚姻诈骗,等等。实事求是地说,被骗后要想挽回损失,往往并非易事。因此,更重要的是预防诈骗,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尽职履责,比如银行、运营商、民政局、公安局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戒贪戒诱惑,永远不要相信“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 南方日报
  • 李怡
  • 丁建庭

每经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每经网首页

点击排行